查看原文
其他

西藏想象

2017-09-27 刘晓希 艺评中国


编者按

国内5A级景区增至250个,快看看你家乡有几个?

再看看高铁动车纵贯新疆、黑龙江等哪些地方?

国庆中秋长假将至,期待文艺版旅游攻略。

沈从文的湘西、贾平凹的商州、莫言的高密以及西藏、陕西、江南等地作家有浓重地方风情底蕴的文艺作品,带给我们美的导览与品悟。

怎样用艺术的姿势迎接黄金假期?

怎样用艺术的灵感去捕捉人间之美?

怎样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来,我们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装点祖国的秀美河山!

请看“人文之旅”第一篇:




爱与自由,那不过是我们对西藏的向往?



《西藏生死书》,最近几年一直稳居畅销书之榜;《冈仁波齐》,刚刚上映不久(点击看影评:

都说冈仁波齐是一座山,我却看到了一条河一周微影评 | 《冈仁波齐》。还有《喜马拉雅天梯》《转山》等,相信你都听闻或看过了。



你也一定记得电影《红河谷》中汉族姑娘雪儿达娃和藏族小伙格桑,以及英国记者琼斯和西藏头人女儿丹珠相逢、相处的故事;你应该也对电影《西藏往事》有印象,西方人怎样看这片神秘土地上的爱情传奇;当然,你也不会忘记《图雅的婚事》里面倔强有情的图雅;此外,影片《冈拉梅朵》《轮回》也在演绎西藏情事的同时,更试图阐释人们都曾经渴望知晓的生死问题。


西藏想象成为一种流行,鼓舞着生活在别处的人们竞相前往,哪怕路途遥远且艰辛。

事实上,正是这难以抵达的过程,反而平添了西藏那难以言说的迷人幻象。

 

其实,在我们不断追逐他者视域下和自己想象中的西藏时,我们似乎忘记了,我们所追逐之物,它并非为一个真真切切的“此在之物”。毕竟,谁也没能将《红河谷》中对西藏所定义的、那抽象的“野性的自由”进行生活的具象化;谁也没有真正经验过《冈拉梅朵》中所呈现的今生与前世的感召与对应。


我们所接受的西藏,包括一幅幅看似从现实复刻过来的西藏影像,某种程度上讲,都是被艺术化了的西藏。由于这种艺术行为在本质上多多少少是艺术家凭借自身意志而任意创造出的、符合自己意愿的自由行为,这便成全了“艺术是自由”的命题。这些艺术家们将自由的想象奋笔疾书,让生活的空间饱含生机,让平凡的故事充满活力,而这奋笔疾书却无意间成就了作品当中纯粹的诗意之美。



艺术家就是这样的,他们能够借助自己有限的自由,将一些本无所谓的任意事物添加进无限的任何现实。于是,这种艺术的美便能够让我们感到关于“自由—理想”的实现。所以,我们宁愿相信琼斯、罗伯特(《西藏往事》男主人公)真的爱过藏族姑娘,我们也宁愿去相信活佛达世(《轮回》男主人公)曾风流成性,却没有影响最终的修法得道。我们宁愿相信,安羽真的在冈拉梅朵的指引下来到神湖边,她遇见了拉姆,遇见了爱情,并在“轮回”的交替中重拾丢掉的嗓音。若此,我们也能够重逢遗失的美好。我们同样万分相信,《西藏生死书》里所讲的“六道轮回”,因为如此,仿佛我们便能为此生非所愿找到一个温馨的解释。

 


今天的西藏无疑成为了净化精神心灵之烦忧、疗愈有情肉身之创伤的圣地。但是,这些年已经被确证,一度流行全国并深受知识大众和小资阶层喜爱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情歌”,多为后世赝品或误传。人们总是将传说中最美好的一段当成真的,并相信传说会在自己身上映现为真实。这一切追逐都是未知的,而这追逐的脚步又与每天不断行驶在318国道上的四驱越野何其相似,总会有人怀着一种近乎天真的幻想,接二连三地来到西藏。

《西藏生死书》里大量援引了西方哲学家、思想家的经典著作,比如蒙田的、布莱克的、利尔克的、亨利·福特的,还有爱因斯坦的、伏尔泰的等。显然,《西藏生死书》已不再是饱含着古老文明的西藏书写,它将许许多多的西藏经典改写成为了一种非历史的、普世的智慧,其中的上师、喇嘛,都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化身,同时也是东方与西方的结合缩影。索甲活佛书中着力描述的西藏传统,主要不是为了唤起依然生活在前现代社会的藏族同胞对其固有传统的自觉和热爱,而是用来教导生活在别处的芸芸众生如何处理神秘未可知的生死大事。


其实,早在1927年,美国伊文思就编辑、出版过一本名为《西藏死亡书》("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的著作,并很快在英语世界里引起轰动。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索甲活佛的《西藏生死书》和伊文思的《西藏死亡书》在许多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都自称是为那些希望获得精神解脱而寻寻觅觅的人写作;他们都怀着普世的愿望从而传播着一些普世的信息;他们都提到了将西藏神秘教法传达给处在危机中的现代世界的迫切性。相似的语境,加速发展中的中国,同样面临着精神世界与物质现实的不匹配,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日常枷锁以外的自由空间、虚情假意以外的一份真爱,于是,他们热衷于一厢情愿地忽略现实的、物质的西藏,迷恋精神的、纯净的西藏。

 



如今,布达拉宫的广场上依然有来自远方的朝圣者叩响穿越古今的信仰之声,大昭寺的夜晚依然聚集着不眠不休地仰望黎明的教徒,苯日神山脚下时而有不知姓氏的家族结队走过……他们一只手滚动着佛珠,一只手握着采自自家山头的苹果,他们走累了也会脱下鞋子搓搓脚,女儿也会和哥哥撒娇亲热,两口子并没有风雨同舟、风雨兼程后的相偎相拥,帅气的小伙子穿着和汉人一样的白衬衫、滑板鞋……转山、诵经,这所有的一切对于西藏人来说并没有什么,这些千百年来的生活常态不值得好奇、不值得崇拜,他们也无需像电影、小说中描绘的那样郑重着装,这不过是他们的祖祖辈辈已经生活过的生活,他们走着先人走过的路,默念着先人默念过的故事,他们知道珠穆朗玛峰还是那个珠穆朗玛峰、雅鲁藏布江还是那个雅鲁藏布江,当然,纳木错也还是那个纳木错……

他们所作的一切,不过是在延续着西藏历时性发展中的那些亘古不变的东西。只不过我们已经把那点儿传统给弄丢了。所以,我们也想找回我们的曾经。所以,我们乐此不疲地将西藏艺术化,并赋予其包括自由和爱在内的理想,因为艺术就是过去之物得以穿越时光的阻挠逼近现实,并在特有的空间中为我们展现一种完满、厚重而且沉稳的自由。




每天都会看到朋友圈中晒出的西藏美景,当西藏的天空中出现第一道晚霞,那依然是北京时间接近晚上九点;当人们在波密或者墨脱一边吃着石锅鸡,一边喝着青稞酒,那旁边依然充斥着轰轰隆隆的发电机。


那所有我刚刚离开的地方,和多年前便已来过的地方,灯火并没有显得更加明亮,晚风中,依然会有从山上偷跑下来的牛羊。我们既不能为西藏的天空添上几片云彩,也不能顺手带走划过脸庞的风。

我们的想象,带着对关于西藏的自由和爱的想象,不见得能让我们得到想要的自由与爱,反而可能在不断的想象中显得那么不自由,又那么不可爱。



作者:刘晓希,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博士生

选编:何美



猜你喜欢


收获季,新一批稿费喜迎国庆中秋佳节

寻找毕加索的足迹

点击本网>参与投稿:http://www.zgwypl.com/list-139-1.html



艺评中国艺评中国




 你觉得作者的文与图自由和可爱吗?关于西藏的文艺作品,你还喜欢哪些?请留言互动吧!

小编抛块砖:

《第三极》: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于2015年3月25日推出的首部全面反映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纪录片;

许巍为之创作的同名主题曲:


《第三极》


我就停在这里

跋山涉水后等待

我永远在这里

涌着爱面朝沧海





付酬约稿:国庆中秋长假将至,期待文艺版旅游攻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